
香港传奇跑者吴辉扬:“扔牌子过关”已成过往,跨境奔跑见证同心联结 | 港故事·冲刺全运会
清晨的阳光穿透铜锣湾的楼宇缝隙,洒在纪律部队人员体育及康乐会的跑道上,留下斑驳的光影。South记者初次见到吴辉扬时,他正沿着跑道稳步前行,手臂前后摆动的幅度均匀有力,步伐沉稳得看不出丝毫拖沓。虽已年过六旬,但长期户外训练赋予他一身古铜色肌肤,紧致结实的体格让他在晨光中更显精神矍铄,丝毫不见岁月留下的疲态。
在香港长跑界,“吴辉扬”这个名字,更多与“传奇”二字绑定——他曾创造香港华人马拉松纪录,且这一纪录足足保持26年未被打破。“现在白天我自己练,晚上就带学生,基本风雨无阻。”停下脚步稍作调整时,他笑着打趣,“除非挂10号风球,要不我肯定会来跑道上跑一两小时。”从1979年20岁时踏上跑道,到如今65岁仍坚守赛场,吴辉扬的长跑人生,已悄然走过45载,更与香港与内地跨境马拉松的发展紧紧相连。
1992年,32岁的吴辉扬已拥有12年跑龄,当第一届港深跨境马拉松的消息传来,他立刻被“从香港跑向深圳”的特别意义所吸引。“当时觉得特别新鲜,以前连香港跑九龙都少见,何况跨越地区到内地。”他回忆,为保障赛事顺利第一资本,两地提前做了周密安排:运动员抵达上水提前办理出入境手续,领取“身份牌”作为通关凭证,过关时投入一个竹筐就算完成核验。
那场赛事有900余名参赛者,汇集了中国香港及斯里兰卡、英国、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。吴辉扬带着“冲击奥运达标成绩”的目标全力以赴,最终以2小时24分51秒的成绩,斩获全场第八、香港选手第一、首个跑过皇岗口岸香港选手三项荣誉,这一成绩更成为全港华人最快纪录,足足保持了26年半,直至2018年才被打破。
“一跑过皇岗口岸的桥,首先看到的是一面中国国旗,心里特别感触。”吴辉扬清晰记得,1992年的深圳仍有不少农地、泥地,口岸附近略显荒凉,路边天桥上、街道旁,满是喊着“加油”的观众,还有人敲鼓助威,“原本想着拼成绩有点紧张,听到欢呼声瞬间精神了,也更有劲跑下去。”彼时香港尚未回归,他望着国旗许下心愿,“希望祖国早日收回香港,作为中国人,这份期待一直放在心里。”
如今,距离首届港深跨境马拉松已过去33年,深圳早已褪去昔日荒凉,发展成就令吴辉扬赞叹不已:“前几年去广州比赛,明显感觉到广州、深圳变化太大,国家发展好了,香港也跟着受益。”而两地体育交流也愈发频繁,他虽不再直接与内地运动员、教练联络,却时刻关注国内赛事动态,“无锡马拉松有人跑出2小时06分57秒的全国纪录,太了不起了,以后肯定还能再突破。”
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马拉松比赛于11月15日举行,来自22个省(市)的23支队伍、73名选手从深圳湾体育中心出发,经深圳湾口岸,一路沿深圳湾大桥,至香港深港西部公路立交处折返,再经东滨路、前海路返回深圳湾体育中心。这一线路贯穿深港两地,途经深圳南山区、前海自贸片区和香港元朗区,总里程达42.195公里,其中香港段21.841公里、深圳段20.354公里。“一线连双城”的跨境马拉松比赛,创历史先河。本次比赛由粤港两地共同举办,因比赛涉及出入境重大事宜,全国运动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介绍,为确保赛事安全、畅通无阻,边检单位采用人脸识别+定位手环等方式,让运动员无感通关,确保比赛零延时。
吴辉扬同样对本次赛事充满期待。他了解到,不仅赛事路线设计更科学,“无感通关”更是大幅提升了运动员的参赛体验。“以前扔通关牌多少会分心,现在不用中途停顿,能让运动员全程专注节奏,对成绩发挥帮助很大。”他告诉记者,期待选手们能创造好成绩,特别是香港运动员,如果能在主场有所突破,相信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。
如今的吴辉扬虽已不再以运动员身份征战赛场,却以教练的身份延续着对长跑的热爱。他期待此次三地合办的全运会,能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、澳门的体育交流,“香港的游泳、击剑,广州的跳水、乒乓球,澳门的武术,若能互相派队员训练,肯定能共同提升。”同时,他也盼着年轻选手能把握机会,“全运会仅次于代表国家参赛,希望他们全力以赴,留下属于自己的赛场记忆。”
对于未来,吴辉扬仍有跑马心愿:或许会陪学生参加一次赛事,也期待能有机会在港珠澳大桥上奔跑。“经过这次全运会,粤港澳三地越来越紧密,相信跨境赛事有机会越办越多,不仅能让更多人感受运动的快乐,更能拉近三地的距离。”
采写/脚本:South记者 陈晨
拍摄/剪辑:South记者 许晓鑫第一资本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